欢迎访问 !
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廉洁文化 >正文

以青春态的审美表达呈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动画:气韵生动的东方美学

时间:2019-11-13 来源: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作者:佚名 0

  

  图为动画《中国奇谭》剧照。

  

  图为动画《天书奇谭》塑造的形象。 资料图片

  

  图为动画《中国奇谭》剧照。

  

  图为动画《中国奇谭》剧照。

  

  图为动画《中国奇谭》剧照。

  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以雄奇想象“入梦奇境”引发观剧热潮,一句“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一闯”瞬间“走红”网络,触动许多人的共鸣,该剧也随之成为爆款国产动画。

  不仅《中国奇谭》,近年来《深海》《雄狮少年》《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动画作品,以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故事传奇等题材为创作起点,在银幕上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植根于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方气派和特色的创作道路,不断续写和创造着动画电影中国学派的新传奇。

  深情回眸中的大胆探索

  有人这样评价,《中国奇谭》既是对百年中国动画的一次深情回眸,也是国风动漫创作的一次大胆探索。

  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奇谭》中看出:《鹅鹅鹅》里的瘸腿狐狸公子,几乎就是《天书奇谭》里的阿拐;《小卖部》中杨大爷的家里,挂着《黑猫警长》《魔方大厦》的海报;《小妖怪的夏天》里的唐僧师徒形象,让人想到《金猴降妖》……可以这样说,《中国奇谭》以独特的形式,回顾了多部中国经典动画作品。

  《中国奇谭》并非完美无缺,但它挖掘中华美学精神付诸创作的实践和努力,让观众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厚意。

  延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人民、奇趣韵、真善美”的创作精神,《中国奇谭》以“中国”表达为核,重构“奇谭”故事,取材中国传统小说《西游记》《太平广记》等经典资源,重新讲述了《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飞鸟与鱼》《小卖部》《玉兔》8个独立故事,分别用不同的美学设定,勾勒出中国动画的特色气韵。

  从乡土眷恋到人世情怀,从生命关怀到人性思考,铺陈开一个极具中式想象力的世界,呈现出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

  在《深海》中,一位少女误入想象的深海世界,因此邂逅了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在这段旅程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采用的“粒子水墨”效果,与中国传统水墨融合,创作出了绝美的画面——幻化而成的漫天云霓、数亿粒子倾泻渲染出的海天画卷。“鱼在云中游”,这样的灵感,也只有飘逸灵动的中国水墨能够呈现。

  正如文化评论人覃皓珺所说,众多经典民间传说,本就是结合不同时代的文化趣味和社会心理,在一代代国人一笔笔的书写中传承至今,由经典文化中提炼出符合新时代的表达,正是通向观众心灵深处的那幅神奇的“山河社稷图”。

  2021年上映的动画影片《雄狮少年》,讲述了留守少年参加舞狮比赛,经过重重磨砺,从病猫变成雄狮的成长故事——当心中的鼓点声响起,阳光从楼宇缝隙中洒下,从暗夜舞到黎明的少年也终成“雄狮”。

  影片延续国风基因,以自强这一精神为关键要义,把国粹中的醒狮文化融入到少年追梦中,将中华大文化与具体小项目结合,在浓浓的情感温度中表达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

  “动画是一种表现自由度较高的艺术形式,相较于真人实景拍摄可以更加天马行空,因此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时也具有先天优势。”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教授马瑞青告诉我们,“从《白蛇:缘起》到《中国奇谭》等热映作品中,不但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文化,还分别采用水墨、剪纸、皮影等表现手法来讲述故事,也被认为是对‘中国动画学派’的继承与发展。”

  踏浪前行的“中国动画学派”

  1988年,权威电影理论期刊《当代电影》发表了一篇《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文中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总结为“中国动画学派”。概括类术语的提出往往是在普遍实践之后,学界认为“中国动画学派”的诞生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而且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息息相关——首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

  1922年,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上映,开启了中国动画百年序幕。1941年,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问世。该片作为中国动画萌芽与发轫时期的经典之作,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速达介绍,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诞生,首任厂长特伟带领一批动画创作者,十年间创作出200余部长短美术片,奠定了新中国动画的创作基础。自此,众多艺术家广泛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汲取传统艺术精华,开启了中国动画独立自主的艺术探索之路。1961年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将工笔重彩、水墨绘画、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传统艺术引入动画创作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术片。此外,融入木偶元素的《神笔》,使用剪纸技艺的《金色的海螺》,将年画、建筑、雕塑等元素融为一体的《大闹天宫》等,都成为经典优秀美术片的代表。

  由此,“中国动画学派”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创意源头、以中国元素为表达形式、以中国风骨为精神内涵,并享誉世界。

  对此,在日本京都精华大学教授电影漫画的中国学者陈龑谈道:“日本一直有一批中国动画的忠实拥护者,因为上世纪80年代起有过几次中国动画在日本的集中上映,主要是上美影厂的作品,当时影响了很多创作者,他们还开讨论会来专门分析其中的技法,因为和日本的商业动画系统非常不一样。时至今日也有很多非常关注中国动画发展的学者,相信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动画会进入日本,对日本动画界再次形成良性刺激。”

  2021年10月14日,经典动画《天书奇谭》4K修复版宣布将首次登陆全国大银幕,时隔38年回归,这一幕让网友泪奔,甚至许多70后、80后大呼“童年回来了”。上世纪70年代末,这部动画本来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因为当时的上美影厂已经享誉国际。但是,后来BBC因故退出,由上美影厂独立完成,于是成就了这部动画纯正的中式美学,也因之成为几代人的经典记忆。

  而这次修复,实际是利用新技术对中国经典动画和文化宝藏的重新挖掘。对此,马瑞青告诉我们,“年轻一代观众成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是数字空间的原住民。如何准确地把握观众的兴趣所在,同时坚持守正创新、甚至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则是值得当代中国动画人思考的重要命题。”

  正如速达所说,坚守民族风格,就要在内容上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并针对不同受众和媒介的特点,探索用动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并在观念上寻求“传统演绎”与“当代叙述”的契合点,架构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沟通的桥梁。

  如诗如画的创新表达

  国产动画在创新中呈现出民族文化的新韵味,用雄奇瑰丽的想象为我们带来如诗如画的东方浪漫。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重点扶持项目,以《中国奇谭》等为代表的艺术作品,以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为蓝本,不断回归传统美学,彰显中华人文精神,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也承载着国产动画踏浪前行的信心。

  这样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今天诸多艺术创作之中。比如《书画里的中国》有这样一幕鲜活场景:

  伴随着优雅的乐曲与飘扬的竹叶,明代画家唐伯虎的《事茗图》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画中,两位朋友相聚雅集:门外,一位老者执杖、侍者抱琴,正走过小桥前来拜访;房中,一位长者泡着茶,静候友人的到来;后舍,一个童子正摇扇烧水……在这里,我们可以“穿越”回建安年间,感受顾恺之《洛神赋图》里的千古愁思与爱情故事;在《富春山居图》中纵览“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山水,感受黄公望“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这份意境,是中国古人不断追求的心灵之境,放在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的当下,也是我们的期许。

  这些文化元素,如同充满诗意的山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派美在当下的东方气象,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审美哲学。把历史线索、片段最大限度地还原为文化场景和体验,以清新的文风和年轻的表达,在寻找大美山河中,感受千载不息的人间传奇。

  在中华文化的苍穹中,古与今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讲述方法,传统是完全可以活在当下的,今人一样能够邂逅古人。

  随着中国梦的升华,中国人需要有更多的幸福感、更多的自我认同、更多的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这样的文化创意就是美好生活和自我认同的有力支撑。对此,文化学者张颐武表示,“现在开始了一个中国人强烈需要文化创意的新创造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从今天开始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文化在中国梦的升华中还要继续灿烂下去。”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04/t20230403_788738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只争朝夕

下一篇:节义壮山河 舍生取义的南宋名臣陈文龙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内参 j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