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纪律教育 >正文

文章当从哪“三易”

时间:2019-11-13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7

  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祖孝徵亦尝谓吾曰:“沈诗云:‘崖倾护石髓。'此岂似用事邪?”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街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颜氏家训•文章》

  【小识】

  这两段本不在一起,我把他们放到一块讲解,是因为它们都是讲文章之道的。凡喜欢为文者可以多读几遍。

  沈隐侯,即沈约,南朝梁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因助梁武帝登位,封建昌县侯,卒谥隐。沈约说:“文章应当遵守‘三易’的原则:容易了解典故,这是第一点;容易认识文字,这是第二点;容易朗读,这是第三点。”在南朝讲究骈偶、华文丽词的时代,能提出这三点,确实颇见眼光。胡适当年名闻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其中就有不用典、务去滥调套语、不避俗字俗语,与此颇有相似之处。

  古代有些人写文章,喜欢使用生僻的字、异体字,也喜欢用一些很罕见的典故,或者句句用典,似乎发誓不让读者读懂似的。当然,如果是诗文需要,也是可以的;如果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所谓学问,我觉得大可不必。学问,应该是内在于自己骨血的,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如果偏要显示自己的学问,往往就很拙劣。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就有此嫌疑。但人家是真正有学问,略有炫耀之嫌。可怕的是有些作家本来没有学问,却偏要在长篇小说里显示学问,这就让人为他难堪了。他小说里提到的那些学问,基本不是什么学问,大都是百度可以搜到的,有时还有错误,硬塞进小说里,真是令人替作者脸红。当今的不少作家,没有学养到连一个长篇小说的题目都弄得不知所云,甚至语法错误的地步,也是大难堪之事。他们真应该学习一下沈约的这“三易”。

  古人是经历繁华,而后落到平淡。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做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真有学问,又把诗文写得平易,让学问不成为累赘,这才是值得追寻的境界。邢子才,即邢邵,他就经常说:“沈约的文章,用典不让人感觉出来,像是发自内心的话。”这就是很高的层次了。作者用了典故,你不知道这个典故,你也可以读懂。但如果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典故,那当然理解就会更深一层。而且,他用典,不仅不让感觉到生硬,感觉到他在用典,而且“若胸臆语也”。就像是从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这确实是很高的境界了。老庄美学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道法自然。李白也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邢邵对沈约的这种用典“若胸臆语也”,非常佩服,“深以此服之。”祖孝徵,即祖珽,也曾经告诉我说:“沈约的诗:‘崖倾护石髓’这难道像在用典吗?”

  第二段,讨论文章的写作,如何克制的问题。颜之推说,凡是写文章,就像人乘良马,良马虽然颇有俊逸之气,但还是应该用衔和勒控制它。衔,是横在马口中备抽勒的铁。勒,是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这里用来比喻文贵节制。只有用衔和勒控制,才能不让它乱了轨迹,肆意而行,落到以身体填充沟壑的地步。

  这里,“逸气”二字甚好。必须是先有“逸气”,再有衔、勒。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才气,那么,他的写作也就无法谈到克制了。因为,克制还是不克制,都无所谓。我们看到一些有天赋的写作者,往往会犯一个毛病,就是逞才使气,纵横恣意,经常洋洋洒洒数千言,甚至数万言,宣泄的激情,把文章的艺术性破坏得干干净净。读者读的时候,或者厌烦,或者第一遍还感觉到激动,读完也就什么都没有了。真正的好作品,是需要克制的,古人叫含蓄,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文已尽而意有余。”但司空图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可容易谭哉?”(杨光祖)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0265.html

上一篇:雅安市名山区:将茶廉文化融入警示教育 构建一正一反两堂课

下一篇:作文章切忌舍本逐末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内参 j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