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始于心,清正始于行——观电视剧《于成龙》有感
近期,我看了电视剧《于成龙》,被于成龙勤政为民、廉洁刻苦的精神深深感动,其卓著的政绩也让我震撼和钦佩。纵观于成龙从政的23年,从知县升到总督,三次被举为卓异”,无不体现着入仕之初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理想和抱负。
把廉洁作为一种习惯。在清初社会,官员尤其是汉族官员想做事、能做事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而清廷经济上的竭泽而渔,加之政策的严重缺失和抵牾,地方治理难有作为。于成龙45岁时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当时是边远烟瘴之地,土地贫瘠,盗匪猖獗,治安极差。第一任罗城知县许鸿儒和副将沈邦清被杀,第二任知县苗尔荫到任不久挂印而去。就在他准备前往罗城赴任时,大家劝他不要去,但他毅然赴命:荒芜之地,皆国家之土,我读书一场,半生蹉跎,岂有择险趋易哉?古人尚知义不容辞,我岂可知难而退?人生一场,老死何为?”于成龙说,为官一时就必须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做到心廉”为本,品格高尚,心底无私。我们党的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更应该懂得人生一场,义不容辞”的道理,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为国担当。
把廉洁作为一种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写道,为官之德在于清廉,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如果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上不成为榜样,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于成龙23年的为官生涯,始终坚守最初入仕时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信念,数十年如一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物质上知足常乐,在精神上不断升华。在罗城,他蓬头赤脚或布衣草鞋,把自己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个人生活是日食一餐或两餐,读书堂上,坐睡堂上,毛头赤脚,无复官民礼。”康熙十八年夏末,于成龙擢升福建布政使。在任内,他掌管着全省巨额钱粮和军饷,为整治贪污浪费、效率低下等积弊,他创新制度、加强管理、注重教育并以身作则,过着缺钱少米、终日一食”的生活,而把薪资用于收养一群孤儿。为了自励励人,他撰写了一副楹联悬挂于署衙正堂:盈千累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一丝半毫,无非百姓脂膏;不加轸惜,怎饶得男盗女娼!任福建按察使时,顶住罢官杀头压力,重审通海案”,为无辜百姓平冤昭雪。每一任上,都坚守如初,勤奋务实,勇于担当,解民之忧。这正是我们党的干部需要学习的坚守信念,以及心系百姓、为国分忧的博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把廉洁作为一种修养。腐败的思想根源,就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清正廉洁”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期好干部必须具备的五项标准之一,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和为政之要。于成龙23年的仕途,官职虽越来越大,但始终把清正廉洁”作为为官、做人的一种修养。据《清史稿》记载,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官至封疆大吏却不改廉洁本色,生活十分清苦,日常饮食依然是粗茶淡饭,菜肴多为青菜萝卜,百姓称他为于青菜”,康熙夸赞他为清官第一”。于成龙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清正廉洁品质的可贵可敬,令人钦佩。这也警示我们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于成龙是廉吏,是能臣,是一个难得的好官,是历代为官者的楷模。作为党的干部,要坚守初心和使命,学习他清正廉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高贵品质,为时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南宁市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gxjjw.gov.cn/staticpages/20210518/gxjjw60a34297-158064.shtml
上一篇:防腐败要从年轻干部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