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领导活动 >正文

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时间:2019-11-13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0

  10.jpg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大力实施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工程,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图为近日拍摄的正定古城夜景。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特邀嘉宾

  宋寒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纪检监察组组长

  赵中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

  宋晓龙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何依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使其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记者采访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宋寒松,以及相关专家学者。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记者:目前,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面临哪些问题?

  赵中枢:当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百姓支持,正在经历最好的时期。各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赓续历史文脉,展现时代风貌。目前,全国共划定历史文化街区超过1200片、历史建筑6万余处,分6批将8155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了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传统建筑53.9万栋,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日益兴盛。

  宋晓龙:过去不少城市为了政绩工程,在历史街区保护中通过大拆大建,变更用地功能,增加开发强度,批量建仿古建筑等手段,进行简单粗暴的改造,搞出很多仿古街区,严重破坏了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历史真实性。除了这种建设性破坏,还存在修缮性破坏。这其中存在专业训练的问题、认识的问题、技术保障的问题和各种方法手段不当的问题。

  何依: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在全国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并建立了乡村遗产保护制度,使传统村落成为一种名录得以保护。但在现代化背景下,面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面临着种种问题。从规划建设层面上看,本质上还是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城市是规划,乡村是演化。我们要干预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演化形成的传统村落,首先应该找到它隐秘的空间密码和文化基因。每个村庄都是独一无二的,传统村落规划要有“量身定制”的理念,使每个村庄规划都是“作品”,而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可是我们现在很多规划建设是因为有一笔资金投入,针对这笔钱怎么花,急急忙忙做规划,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

  宋寒松: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力量的高度,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真正形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激发和凝聚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历史观念和责任意识。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明确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目标、重点和举措,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保护优先、以用促保,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部门间加强沟通协作,发挥各部门纪检监察机构作用,努力形成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监督合力。

  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记者:在城乡建设中如何推进活化利用,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

  赵中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要让老百姓理解和支持,就必须把他们关心的、关注的事情放在重要的位置。目前,很多地方将改善民生作为优先事项,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优化交通微循环,改善人居环境,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让保护更有温度。比如,江苏省南京市通过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的改造,让秦淮区小西湖片区实现了老旧城区的“逆生长”。该片区的改造一改过去老城区改造“大拆大建”的模式,突出以人为本,政府告别完全主导权,建设方、专家、居民等多方坐下来,协商着一起办,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

  宋晓龙:在历史街区里,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活动在延续,街区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场所,必须尊重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在保护历史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让人留得住,愿意住,住得好。

  何依: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传统村落的规划不是完全标准式的东西,一定要有特殊性。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有鲜明的地域辨识度,需要认识传统村落“各美其美”的不同价值,避免各种“标准化”的介入。一是避免通用式景观设计,如一概用水车、磨盘、牌坊、廊桥、红灯笼等元素造景;二是避免标配式的设施配置,如引入各种统一的游客中心、导视系统、停车场;三是避免程式化的改造提升,如用笔直宽大的沟渠取代环绕在房前屋后的溪流,给墙体“涂脂抹粉”,将历史痕迹和时代记忆一并清除等。传统村落中的干预活动要以“尊重历史、敬畏自然”为前提。从“标准保护”到“精准保护”,才能呈现出乡土文化的丰富多样。

  宋寒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既要坚守保护底线,也要坚持以用促保;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也要改善人居环境。文化是大众的。怎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没有人民的参与,没有人民的自觉,没有人民的发动,光靠部门、专家、学者、团队是不够的。地方党委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全类型、多层次、全要素的保护体系,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制定保护利用规划,最大限度保持历史风貌、整体格局和脉络肌理,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加强传统工匠培训和传承,持续为维护修缮提供技艺支撑。引导居民、企业、民间团体、社会贤达等共同参与,呵护好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激发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纪检监察机构要把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发挥好监督保障作用,上下贯通、横向协调、系统监督、形成合力,推动党中央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要求落地见效。(记者 李志勇)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583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燃烧吧青春

下一篇: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内参 j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