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烟火气多了,就懂得百姓的苦与乐了
【小识】
袅袅炊烟,象征着最原始的生活图景,但仍然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精神向往。人间烟火,可能是最底层的生活滋味,但仍然被现代都市人念念不忘。
《说文解字》:“煙,火气也。从火垔声。”同时又列举了另外一种写法,即从火因声的“烟”。可见“烟”和“煙”二字自古就有,谈不上谁简化谁。《现代汉语词典》中,“烟”有两个异体字,一个是“煙”,可以通用;一个是“菸”,仅指烟草。所以,在书法作品中,将“过眼云烟”写作“過眼雲烟”并不算繁简夹杂,写作“過眼雲煙”也似无不可,但绝不能写作“過眼雲菸”。
“烟”与“火”为什么常常在一起呢?起火先起烟,火壮则烟微;有火必有烟,火熄则烟灭。古人钻木取火,先看到的一定是一缕青烟;你若七窍生烟,那一定是怒火中烧了。
烟火气,就是地气。搞理论不沾烟火气,最多只能是“空头理论家”;搞艺术不沾烟火气,最终只能是“空头艺术家”。领导干部不食人间烟火,就是脱离生活,就与老百姓说不到一块;专家学者不食人间烟火,就是脱离实际,就与老百姓想不到一起。
地气,就是底气。只有接地气,说什么、写什么才有自信,才能被人接受;只有接地气,讲什么、做什么才有力量,才能深入人心。
烟火气并不遥远,也并不玄虚。只要习惯于到山里去,到村子里去,愿意与山里人、与村子里的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烟火气就有了;烟火气多了,就知道基层的所思所想了,就懂得百姓的苦与乐了。
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王维《渭川田家》:“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陆游《初冬绝句》:“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虽无烟火二字,但充满烟火味,而乡愁在其中矣。(尚之)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11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