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信|这对母子再也没能相认……
这封家书,寥寥百字
满纸家国情怀
字字句句,催人泪下
品读红色家书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感悟老一辈革命者的赤子之心
感受那撼动心灵的精神力量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王叔振写给小熊生的《嘱子书》
书信原文
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抚养成人,长大在黄家承先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恩不可忘记,仍要继承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的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
母:王叔振字
公元一九三一年四月十六日写于闽西芷溪
书信品读
刘伯坚与王叔振合影
王叔振,原名王淑贞,又名王淑振,曾任中央苏区中央秘书科科长、新泉县委书记。王叔振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之妻,二人结婚后,革命工作使他们聚少离多。1930年,王叔振从江西瑞金中央苏维埃被派遣到福建闽西从事妇女工作。
1931年3月中旬,经常活跃在连城芷溪、新泉指导妇女工作的王叔振,在芷溪文清公祠生下第三个小孩熊生。4月16日上午,细雨绵绵,正在新泉宣传动员苏区妇女参加革命的王淑振,突然接到一封紧急信件,信中说,因反“围剿”任务紧急,要她立即赶回江西瑞金中央机关工作。王叔振马上想到还未满月的儿子熊生的抚养问题,对交通员说:“你先把我的行李带走,我一定会在傍晚之前赶到新泉区委。”
王叔振在芷溪苏区工作期间居住的文清公祠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等革命者又怎能因为家庭拖累而耽误革命工作呢?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团聚,为了全人类的解放,我当作出牺牲。”
为了不影响工作,王叔振决定将孩子送给芷溪区苏维埃政府秘书黄荫达、邱满菊夫妇抚养,临行前她含泪写下了这封嘱子书。
将孩子送人后,王叔振回到房间,提起毛笔给丈夫刘伯坚写去一封信:“伯坚:你说过的为着革命,我们是什么都可以牺牲的。我忍着极大的痛苦,含着眼泪,把熊儿送人了。这家是黄荫达,他的妻子邱满菊爱熊儿如己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她被留在苏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坚持斗争。1935年春,根据中共上级组织指示,王叔振突出敌围,准备转赴上海从事地下斗争,当她辗转到闽西长汀四都乡以西数十里的姜畲坑时,突遭不幸,牺牲时年仅29岁。
“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团聚”,王叔振家庭却再也没能团聚——1935年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不幸被捕,英勇就义。他们的三个孩子永远失去了挚爱的双亲。
行刑前,还不知道妻子已经牺牲的刘伯坚在信中写道:“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事业。”和嘱子书中的那句“父母深恩不可忘记,仍要继承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的光荣”如出一辙,这对革命伴侣将对幼子的期待和深深惦念写进信中,体现了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1979年,在父母牺牲44年后,三兄弟首次相聚,而三人当时都已年近半百。此次见面,当熊生拿出那半张永远无法再拼完整的“承先启后”至亲相认纸时,年近半百的三兄弟不禁抱头痛哭。虽然他们都记不起父母的真切面容,但父母的名字和革命精神,始终是三兄弟一辈子的骄傲和指路明灯。
王叔振烈士纪念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叔振家书的故事,是长征路上红军无私无畏的一个缩影,这种精神力量,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王叔振含泪写下的《嘱子书》体现了当时苏区极其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苏区人民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无论反“围剿”战争多么残酷,革命需要苏区人民作出多么巨大的牺牲,苏区人民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即使一批革命同志为了革命牺牲了,但苏区人民依然赤心不改,一心一意跟着党走,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对革命满怀理想,他们对亲人柔情似水,他们为了国家大义以身许国、矢志不移……诵读红色家书,传承信仰力量。通过一封封红色信件,品读不同时期共产党员的家书,感受革命先烈们的家国情怀、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信念与忠诚,以及永远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 | 中国军网、红色文化周刊、新民晚报、庙前镇王叔振纪念馆、中国纪检监察报
供稿 | 龙岩市纪委监委、连城县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fjcdi.gov.cn/html/bnjj/20220616/17129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长图|莫为面子丢了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