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既要学也要问
乡人来者,每询守文弟,多言羸弱之甚,近得大人书,亦以为言,殊切忧念。血气未定,凡百须加谨慎。弟自聪明特达,谅亦不俟吾言。
向日所论工夫,不知弟辈近来意思如何,得无亦少荒落否?大抵人非至圣,其心不能无所系著。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趋向既端,又须日有朋友砥砺切磋,乃能熏陶渐染,以底于成。弟辈本自美质,但恐独学无友,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李延平云:“中年无朋友,几乎放倒了。”延平且然,况后学乎?吾平生气质极下,幸未至于大坏极败,自谓得于朋友挟持之力为多。古人“蓬麻之喻”,不诬也。凡朋友必须自我求之,自我下之,乃能有益。若悻悻自高自大,胜己必不屑就,而日与污下同归矣。此虽子张之贤,而曾子所以犹有“堂堂”之叹也。
石川叔公,吾宗白眉,虽所论或不能无过高,然其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今又日夕相与,最可因石川以求直谅多闻之友,相与讲习讨论。惟日孜孜于此,而不暇及于其他,正所谓“置之庄、岳之间”,虽“求其楚”“不可得矣”。
守俭弟颇好仙,学虽未尽正,然比之声色货财之习,相去远矣。但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果能清心寡欲,其于圣贤之学犹为近之。却恐守文弟气质通敏,未必耐心于此,闲中试可一讲,亦可以养身却疾,犹胜病而服药也。
偶便灯下草草,弟辈须体吾言,勿以为孟浪之谈,斯可矣。
长兄守仁书,致守俭、守文弟,守章亦可读与知之。
——【明】王阳明《寄诸弟》
【小识】
王阳明的弟弟王守文好色,导致身体“羸弱之甚”,乡人多讥议。所以,一开始,他就劝告“血气未定,凡百须加谨慎”。含蓄地提醒他节制男女之事。
第二段,才是这封信的核心,文字清通,饱含感情,读来很是受益。工夫,指宋明理学中涵养身心、践行道德,努力成圣成贤的一套修养方法及实践。所以,立志很重要,立志之后,是有一套工夫需要做的,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修行。所以,王阳明说,大抵一个人还没有修炼到圣人的境界,他的心思不能没有地方挂搭。不是引至正道,就一定走入邪径。不是忙于道德功业,就一定是酒色财气。“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所以,一定要先端正人生的方向,这就是我以前说的立志。
但是,有一个问题很关键。很多人不断立志,不断放弃。怎么办呢?“趋向既端,又须日有朋友砥砺切磋,乃能熏陶渐染,以底于成。”人生的方向确立之后,还必须每天有朋友可以砥砺切磋,经过长时期的熏陶感染,最终才能有所成就。这真是说到了要害。顾炎武也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他说,一个人的求学,如果做不到每天有进步,那就只能是每天退步。这话说得很到位。“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人想,我不求进步,但求保持原样,那是不可能的。顾炎武也说,没有朋友,一个人孤独地学习,很难成功,因为“孤陋”。学问,还是既要学,也要问的。没有几个有水平的诗友,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是很难真正进步的。他还说,要经常出去走走,如果“久处一方”,那就慢慢成了井底之蛙,自己还不知道,“习染而不自觉”。一位前辈给我说,你每年必须出去走走,参加一些有层次的会议。我多年来,一直按他说的做,觉得很有收获。顾炎武说,如果很不幸,生在穷僻之乡,加之经济紧张,囊中羞涩,没有出行的金钱,那就“古人与稽”,多和古人学习,也可以得到十分之五六。
王阳明告诫弟弟,天赋颇好,只是担心“独学无友”,未免放纵自己的情感,松懈自己的意志,而自己还不知道。李延平云:“中年无朋友,几乎放倒了。”李延平是朱熹的老师,他说“我中年的时候因为没有朋友的砥砺,差点就荒废了。”“几乎放倒了”,这句话,听起来颇有惊心动魄之感。李延平尚且如此,何况晚辈后生呢?阳明告诉弟弟,我的天资不高,“气质极下”,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语,当不得真。侥幸没有至于堕落败坏,我觉得,主要是得益于朋友的“挟持之力”。这话倒是对的,包括他的那些特异的弟子,对他也是有激发作用。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就是蓬草生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这里比喻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但这个朋友怎么得到呢?“凡朋友必须自我求之,自我下之,乃能有益。”大凡朋友都必须自己去寻找,自己诚心对待,如此才能得到益处。“下之”二字,甚好。“若悻悻自高自大,胜己必不屑就,而日与污下同归矣。”如果态度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自高自大,不愿意与比自己优秀的交往,“必不屑就”,那么,只能“日与污下同归矣”,只能逐渐堕落到与那些平庸甚至卑下的人同流合污了。这话说得真是刻薄,但又很准确。真正愿意学习的人,可以警觉了。如此,即便有子张的出色,曾子也感叹地说,很难与他交友,以互相扶助,增长仁德。为什么呢?因为,子张觉得自己仪表堂堂,自高自大。
“石川叔公,吾宗白眉”,石川太叔,是我们宗族老一辈的翘楚,虽然有时立论过高,但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这是告诉诸弟,要多向石川请教。这么好的老师在身边,竟然不知珍惜。
至于弟弟王守俭的喜欢修仙,他也有所劝告,认为“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其实,王阳明的思想深受道教影响,他的心态颇为宽容。他早年也曾养生修炼,想增强自己的体质,但效果并不明显。晚年颇为此后悔。“果能清心寡欲,其于圣贤之学犹为近之。”(杨光祖)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40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寻访香山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