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廉洁文化 >正文

朱德:大家庭里的大家长

时间:2019-11-13 来源:吉林省纪委省监委 作者:佚名 0

  

  

  “家和万事兴”。朱德出生、成长在一个大家庭,对于家庭责任感十分看重。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家十几口人共同生活,和睦相处,这些都得益于长期以来朱德率先垂范的敬老爱幼的家风。

  对于祖辈,朱德极其尊敬。祖母“事无巨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内治殊谨严,令子侄皆以力事事”的治家之道深深地影响了朱德。1918年6月,祖母90寿诞,军务缠身的朱德不能回乡拜寿,便邀泸州各界人士赠诗文以庆祝。12月,祖母去世,朱德将吊唁的诗文及之前祝寿之文汇编成《朱母潘太夫人荣哀录》,记录并传承祖母之遗风。

  对于父辈,朱德始终挂念,竭力尽孝。1919年秋,朱德将全家二十几口人接至泸州生活居住。后来到了云南,家里的“叔叔们经常有人来,来了就给三百五百带回去。”1937年,为革命与家人失联十年的朱德终于打听到了生母与养母的境况,身无分文的他寄信前妻陈玉珍,希望她“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但陈玉珍此时也身无分文,难以为继。无奈,朱德给同乡好友戴与龄写信,“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速寄家中”。1944年2月,朱德生母钟太夫人病逝。3月,朱德得到消息,十分沉痛。康克清回忆道:“他给我看了家乡的来信,好半天没有说一句话。”过了好久,他才轻轻地对康克清谈到他母亲的一生和对他的影响。此后,为悼念母亲,他一个月没有刮胡子。4月5日,朱德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情真意切的《母亲的回忆》一文,将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不舍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将对母亲的孝升华到对党、国家、民族的孝。他写道:“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对于后辈,朱德关怀备至,但是这种关怀却并非溺爱,是为了引领他们走上正道。1937年9月5日,朱德在给家人的一封书信中问,“理书(朱德二哥之子)、尚书(朱德大哥之子)、宝书(朱德之子朱琦)等在何处?”“如理书等可到前线上来看我,也可以送他们读书。”在9月27日的信中,他进一步问到几个子侄的情况,并希望家人“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针对家人希望能投靠朱德的想法,朱德表示:“以后不宜花去无用之钱来看我,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11月6日,朱德又致信家人,希望家人们“独立自主地过活,切不要依赖我”。

  虽然朱德对于家人的严苛近乎“绝情”,但他却从未忘记他们。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让兄弟姐妹各家送一个孩子来北京上学,所有费用全部由他承担。同时,朱德还将自己的孙辈们接过来一起生活。与儿时一样,他的家又变成了一个大家庭,总其十几口人。平时,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到周末都从各自的学校回到朱德的家中。这么多人,最多的时候吃饭要开三桌,床上睡不下就打地铺。虽然朱德的工资不低,但是抚养这么多孩子,学费、生活费、交通费,还有每周回家的伙食费等等,一个月下来就所剩无几了。这让朱德的生活压力陡增,但他始终没有公开自己的困难,还多次主动要求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给自己降薪。

  为了能渡过难关,他还自己开垦了一块地种菜,带着孩子们拿着锄头、铁锹、盆、桶去劳动,自己动手解决粮食难题。在他的抚养下,这些孩子都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新中国建设中急需的人才,在各行各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德认为,共产党人和其他人一样,都应遵循养亲教子的古训。(左智勇 撰稿 摘自《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好家风故事》)


原文链接:http://ccdijl.gov.cn/ztjc/jf/202009/t20200924_7523192.html

上一篇:清白之菜 清白之菜

下一篇:腕底清韵生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内参 j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