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向前,不得避事
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得昨日递中书,知与新妇、诸孙等各安,守官无事,顿解远想。吾此哀苦如常。
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被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
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 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已寒,好将息。不具。吾书送通理十二郎。
——【宋】欧阳修《与十二侄(通理)书》
【小识】
宋朝,一变唐朝尚武之风,士大夫地位之高,历代罕见。经过唐代的科举制和五代的扫荡,豪门已经不见,官员选拔基本都来自科举制,而且宋代的皇帝也非常重视科举,对状元及第者给予很高的荣耀。尹洙说:“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冀,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因此,宋代的名臣显宦,都很重视读书致仕。朱熹甚至说:“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家训的繁荣,也是自然之理。
与欧阳修合撰《新唐书》的宋祈,在给儿孙的家训里说:“要得数百卷书在胸中,则不为人所轻诮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之变,也颇有道理。他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说:“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唐代依然是贵族文化占上风,到宋代,经过几百年的科举制和对豪门的打压,基本消灭了贵族,满朝皆是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了。唐代的贵族可以凭借自己显赫的家世而自豪,宋代的士大夫,却只能以学问立身了。因为宋代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宦官、外戚、武人等擅权的情况,就很少出现。士大夫这个群体,基本是科举出身,而且大都还是孤寒人家,所以,他们只能依附皇室,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威胁到统治者。所以,士大夫这个阶层非常忠于皇室,从无二心。可以说,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不管哪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欧阳修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四岁丧父,寡母郑氏呕心教育,终成一代文宗。所以,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在给二儿子欧阳奕的书信中,他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在这里,他引用《礼记》的话,并进了一步,认为玉和人还不一样,玉即使不雕琢,它还是玉,但人就不一样了。不学习,就会沦落为小人。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
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古人主张读书,不仅是为了功名,更多的是为了成就这个人,最后报效祖国。欧阳修给十二侄欧阳通理的这封信,就是如此。写这封信时,欧阳通理正在广西象州县担任司理。司理,是州级属官,主管刑狱。其时,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一路东进,象州正在平叛前线。因此,欧阳修一开始就说:“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他担忧侄儿的安危,说接到书信后,知道一切均安,新妇、诸孙都好,“顿解远想”。但他接着说,我们欧阳家族几代都受皇朝大恩,一定要“当思报效”,鼓励侄儿努力破敌,杀身成仁。他说:“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这话已经说得很厉害了,作为高官,国难当头,没有滥用权力把自己的侄儿调离,还希望他“尽心向前,不得避事。”甚至他还说:“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这种境界,真是千古之下,让人感佩。“临难死节”,掷地有声,后世只想荣享高位,而竭力“避事”之人,不知面对此言,内心有愧疚乎?想起当年读《高山下的花环》,深有古今之慨。
接着,他告诉侄儿不要给自己买东西。大概欧阳通理来信中提到要给叔叔买朱砂,所以,这里欧阳修特别训诫“汝于官下宜守廉”,要廉洁呀,不要买这些闲物了。并告诉侄儿,自己为官一生,“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
欧阳修的散文纡徐委备,悠游有余,让人可以看出他的从容闲淡。但作为一位高官,他也有严厉、不苟且的一面。这篇家信,就可以看出来。他还有一篇《与高司谏书》,文辞犀利,理正词严,直斥左司谏高若讷“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欧阳修,可谓“大臣”也。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259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为一条山路命名
下一篇:少年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