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廉洁文化 >正文

一肩明月 两袖清风——从郑板桥六十岁自寿联说起

时间:2019-11-13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0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戊戌春,偶过桂林西城老街,见到街边篆刻师傅周先祥先生,其店铺正悬挂一幅书法作品,甚有特色,仔细一读,却是郑板桥六十寿辰自撰的长联。这幅字墨色虚实有度,运笔圆润自如,苍古拙朴,浑然流畅,极具板桥笔墨风骨。一问方知,正是周先生本人所书,不由得感慨不已,遂与其攀谈良久。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为其号,江苏兴化人,清代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知县。板桥为官期间,性格耿爽,清正廉洁,不图名利,深得百姓拥戴。曾自作七绝诗,言其为官之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但其经历坎坷,一生可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宦游、作吏山东、再次卖画扬州五个时期。板桥中年之后,方得志入仕途,四十四才中进士,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初次作吏山东时,年已五十岁,可谓大器晚成。但板桥性格耿直,不合官场群流时弊,屡屡不遂其心愿。所以,板桥六十岁寿辰时,许多文人官宦和商户前来祝寿,寿幛寿联不计其数,却多是恭维客套话,鲜有意境和真切情怀。板桥见后,也不好评点,心中却很是感叹,即当众挥毫,写了自寿联,高挂在堂上,众人细细品味此联,无不拍案叫绝。

  

  板桥此联一百零四字,用语诙谐,对仗工整,白描易懂,既不傍古人,又不入俗流,实乃其回顾岁月,甲子一度,对人生历练和人情世故的坦率表达,也是其真率性情的显露。自寿联的上联表述了人之一生短暂,何必奢求富贵,只要无拘无束,任性吟诗著文,固守纯真,即便是活到六十岁还如少年一般。而下联所述,则强调为人处世不必空生烦恼,不要为世俗拖累,要放任自然,珍惜时光,无争无欲,清闲自乐,这样算来,活到六十岁已经比一百岁还多了。

  

  此联贵在艺术与意境相容得宜,章法自度有序,时抒怀,时叙事,性情事物互相交融。联中所用排句也极其自然,构思巧妙,文辞优美,意韵连贯,通达流畅,一气呵成。如从五官灵动胜千官”一句可以看出,板桥居官十年,似乎已经洞察到官场黑暗,也深知胸中抱负难以实现,其去官归田之意了然可见。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三个余”字与三个闲”字连用,尽显其知足与脱俗的处世态度,不为物欲利诱的浩荡情怀。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板桥本是一洒脱诗人,其诗联中常常蕴含豁达从容,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这也是其不受官爵束缚,不受上司摆布的正直率真性情使然,这在其很多的诗文中得以体现,以至于每一字每一句都执意显露出其固执的品质。正因为如此,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其政绩和艺术造诣虽达到了巅峰,也是因为其才华和秉性,难以适应当时的官场。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众所周知,板桥善画竹石,尤以其兰竹作品,大多寥寥数笔,即显出疏朗风格,如今流传下来的都已成为千古臻品。板桥曾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故其为官秉持竹石”性格,固守得志加泽于民”的理想。在任时,面对灾荒平民百姓,采取开仓放贷”捐廉代输”等举措,并责令大户开厂煮粥,供妇孺耄耋充饥。这显然会引起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最终因为民请赈,忤大吏。”得罪权贵,被诬陷贬官为民。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郑板桥六十一岁去官后,据说其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随后,板桥自觉无官一身轻,再次操持笔墨纸砚,以卖画为生,纵情于山水之间,与同道文人雅客,诗酒唱和。正如其《村居》七律所言:雾树溟潆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村艇隔烟呼鸭鹜,酒家依岸扎篱笆。深居久矣忘尘世,莫遣江声入远沙。”板桥卸任后,但其体恤民情,秉公执法,严惩奸贪的为官风范,一直受到百姓感戴与怀想。

  

  郑板桥诗书画皆精,已成绝唱”。而今,周先祥先生亦好诗书画,且其篆刻印章尤为精湛,几十年来守候着桂林老街,守着传统手艺,靠替人刻字与卖字画,微薄度日,倒也过得安然。我问周先生,郑板桥一生游历颇多,可曾来过桂林呢?周先生笑了。板桥自然是知晓桂林山水美名的,扬州与桂林相隔迢迢三千里,往来自然不易,又无明确史料,很难说板桥当真来过。但据传阳朔兴坪,有一座始建于清乾隆时的关帝庙,内有古屏风,刻有楠竹浮雕图,颇具板桥韵味,款识乾隆乙丑年板桥赠”,而这一年,正是板桥去官后翌年,假若真是板桥真迹,这又何不成为桂林的一件美事呢?(资源县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gxjjw.gov.cn/staticpages/20211008/gxjjw61601b30-16286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长津湖》背后的力量

下一篇:节气说纪·寒露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内参 j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