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林听泉
在蓝天白云、煦日暖阳的陪伴下去泉林,那片映照心底的水泊。
环岸的杨柳依依拂动,翠竹亭亭。溯泉而上,凭吊先贤,访古寻幽,踏进这个历代文人墨客目光里的诗意胜境。
泉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东部。去泉林,是为观泉,“雪花泉”“繁星泉”“金聚泉”“莲花泉”“石豆泉”依次而现,移步皆泉。那静止的泉,纹丝不动的一潭,就像一块透明的琉璃,波澜不惊又泉水暗换,泛出的气泡如万斛蕊珠,漱玉一般涣然如莲。这平静的潭中,旧的水源刚刚流出,新的水源就缓缓融入,一股股新鲜的活力不动声色地倾注,而那如镜的水面,仍不现一丝的纹路,哪怕轻轻、浅浅的一点。这就是泉林的泉,看上去是静止的,却细流涓涓,仿佛只有这样,它才不涸不竭,潆洄终年。
去泉林,不仅仅是观泉,还是为听泉。于林中,我乐于听风,于山中,我乐于听雨,而于泉林之薮,我乐于听泉。听,自然是在眼里,在心上,在与古人今人共日月的诗情画意中。
泉林的泉,不像高山流泉那样,有着不可阻挡的气势,泉流之声,声震百涧。泉林的泉,像个娇羞的少女,在寂的绿荫里沉醉,在静的水波里荡漾。她似梦、似幻。泉林“大泉五十有四,小泉不可胜数”,见于典籍记载的就达一百多处,被誉为“山东诸泉之冠”。专注于当地文史研究的作家说它“泉源密布,珠联星列,五步成溪,百步成河,泉溪相连,互相灌输,挤挤挨挨,难以计数,其密集程度绝无仅有”。
我去听,聆听一位儒家老人在陪尾山下泉水旁边留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于是那些泉,便与儒家文化有了渊源,成为点缀在孔孟之乡的一颗璀璨明珠。沿着历史的传说去听,郦道元来了,李白、杜甫来了,苏东坡来了,于慎行来了,几记清越的锣鸣,我听见,从岁月深处深深巷道里隐约传来的那声威严的喝令……
泉林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文化底蕴也相当丰厚,无论是“品推黑虎胜,合作玉虹流”的黑虎泉,还是“冷冷清泉苦斗奇,蕊珠万颗弄涟漪”的趵突泉,都证明了他们曾经在泉林的足迹。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长相思》中也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的名句。古代文人写下的诗词歌赋、美文妙句不胜枚举。
泉林深处有一个石舫,建于1757年,为泉林增添了更多古韵。泉林之泉众多,形成浩渺水泊,有水就有舟。舟是以石头做的,深置于园林的水中,不用缆绳去系,也不用担心像木船一样顺水漂走,所以这些石舫,往往都有一个“不系舟”的题字。古诗中说“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是中国文化下出现的绝妙之句。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是为了证明水是活的,可以行舟来游,还能证明“舟自横”,很有一番“野渡无人”的境界。
泉林之林,是泉水的重要依托,泉林之美,最巧妙的,莫过于泉、林两字的结合。水泽丰沛,林木茂盛,于是泉林,不仅是泉水如林,多如牛毛,而且绿树繁茂,环境优美。明代于若瀛曾描写:“陪尾之南,修木千章,苍翠落水,上下一色。”除此之外,还有“密柯重林带野烟”“林色泉声欣始遇”的诗句留存于世,大家都把林木作为泉林的重要景物,且赏且歌,陶醉于林光泉韵之中。
沿着这些古籍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明代太守张文渊的“万壑中间见此泉,分明文豹突平田。势雄百涧宜皆殿,声振千林让独先”,明代文学家于慎行的“林麓黝儵,大木千章,非楸非梧,轮囷离奇,臃肿浮著,如芝如菌,如鸟雀巢,效奇呈巧……”古时的文人敬畏自然,对大自然充满感激之情,所以才有了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这让我想起了《吕氏春秋》的一段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可见,远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如今,步入泉林,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些穿越千年的人文古韵,这些流经岁月的泉、生态的泉、生命的泉,依然焕发着无限生机。(宋尚明)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lswh/wenhua/wenyuan/202108/t20210803_247575.html
上一篇:焉耆县:以史促行淬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