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源流 |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出自明代张居正《论时政疏》:“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意思是好的人才就如同参天之树,关键是要注重平素的培养,而且使用时要注意发挥其特长、人尽其才。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改革家和政治家,他为相期间对弊政进行改革,使明朝呈现出新气象。《论时政疏》是张居正模仿西汉贾谊的《陈政事疏》而写的政论文,是他中进士后第一次上书探讨国家大政方针。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刚中进士,就撰写了《翰林院读书说》申明为学宗旨,两年后,25岁的张居正又写了这篇《论时政疏》。后来张居正施政的纲领性文章《陈六事疏》,就是在《论时政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我们通常说“人才难得”,其原话在《论语·泰伯》中的表述是“才难”,意思是难得的人才。我们都知道孔子“因材施教”,同样,孔子也懂得“玉尺量才”。《论语·为政》就记载了一则鲁哀公向孔子问政的事。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孔子告诉他:提拔使用正直的人才,把正直的人才放在品行不端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反之,如果提拔使用不正直的人,让品行不端的人居上,百姓就不会服从。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同样的道理,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讲:“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意思是要获得美玉,必须剖开石头才能取出璞玉,选取贤才跟采玉一样,也是要选善弃恶。
关于“养之贵素”也就是培育人才贵在平时的思想,《汉书·李寻传》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话:“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思是骏马如果不能伏枥秣食,就不能够驰骋远道;人才如果不长期培养,就不能够为国效命。
人才的培养殊为不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管子》所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在人才的使用上要“贵器”,也就是使用得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个道理,在《战国策·齐策》里面就有明确表述:“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曹沫是鲁国的英雄,勇冠三军,但是如果让曹沫放下武器去种地,则肯定不如老农。鲁国正是将曹沫放在了合适的位置、让他发挥作用,所以曹沫才能建功立业、名垂后世:“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三败羞颜一日洗,千秋侠客首称曹。”
养才贵素,使才贵器。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适应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党通过创办学校,科学规范地培养人才。比如,从抗战初期起,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创办和扩大各类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20多所干部学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才支撑。毛泽东十分关心这些学校,亲自到学校指导、任课、演讲,为学校制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毛泽东在1937年给抗大讲授哲学课时使用的《辩证法唯物论》提纲中的一部分。
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陕北吴堡县川口村,整整13年,延安不仅成为革命的“圣地”,更为党的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使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
“江山代有才人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呼唤更多的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高精尖科技人才的作用可谓重中之重,尤其需要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穆铎)
原文链接:http://www.hbjwjc.gov.cn/lzyw/129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