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五到十四五:"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国人大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查国务院提交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称《纲要(草案)》)。“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乘势而上的重要阶段,《纲要(草案)》不仅标注着国家今后5年乃至15年的行进路径,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纲领。
五年规划主要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制定目标和方向。去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明确思路,作出部署。即将审查的《纲要(草案)》是对这些部署的进一步落实,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用五年规(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密码”之一。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此后“二五”至“五五”为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贡献。从“六五”到“十二五”,实现了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总体实现小康社会、再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已经领导制定了10个五年计划和4个五年规划。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变成了“五年规划”。一字之变,意义深远。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解释,“计划”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指令性;而“规划”则是将指导性计划和战略性规划有机结合,更加符合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
从这些五年规(计)划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鲜明主题一以贯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一主题的引领下,每个五年规(计)划因不同历史背景、发展阶段而各有侧重。
“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十一五”期间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新中国刚成立时人均GDP23美元,“七五”计划实施后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九五”末期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扎实基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中国发展模式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或思维框架,而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思维探索和实践探索的集成。
五年又五年,一棒接一棒。在这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中,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20年经济总量超百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拥有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为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奠定基础;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走过弯路,也遭遇过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文字 王婵 设计)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1-03/05/content_8402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