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9月9日,北京,万泉小学教育集团“弘扬教育家精神,青春无悔薪火相传”主题活动在海淀少年宫举办。图为万泉小学教育集团为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教师代表颁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特邀嘉宾
俞伟跃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吴付来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大学监察专员
于发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教育何为?教育家何为?
俞伟跃: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并发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号召。从“建设教育强国”到“建成教育强国”,一字之变,目标更明确、任务更紧迫、信心更笃定。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全面发挥教育在传播科技知识、自主培养各类基础性人才方面的作用,深化发挥教育在生产和创造科技知识、集中培育各类高端人才方面的作用,拓展发挥教育在应用和创新科技知识、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方面的作用。创新人才造就创新国家,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之师支撑创新教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动创新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基础。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为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吴付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支撑人才培养,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8万人,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将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必须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内在规律性,畅通三要素的良性循环。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路引航、举旗定向,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保障。
记者: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什么?如何全面领悟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
俞伟跃: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六个维度系统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从政治站位上对广大教师心系“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出的首要要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从德行修养上对广大教师为学、为事、为人提出的根本准则。“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从育人规律上对广大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提出的基本遵循。“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从治学践履上对广大教师加强专业素养、职业能力提出的本质要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从心志情感上对广大教师严爱相济、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出的内在遵循。“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从国际视野上对广大教师所应具有的胸怀格局、所应承担的使命责任提出的高位要求。
吴付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重要论述的凝炼提升。要从民族性、人民性、科学性和时代性领悟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中积累的教育思想和优良传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师道形成、演变和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认识。教育家精神中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内涵,与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内在相通、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阐释了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律和逻辑理路,更深刻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于发友:教育家精神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开阔的国际视野、科学的内涵定位和强大的价值力量,是中国广大优秀教师和“大先生”的群体特征和集体画像,更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规律和教师职业使命责任的内在体现和集中反映。特别是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期待新要求,为每一位教师自主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为新时代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根本遵循。
记者: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其对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有何部署及意义?
俞伟跃:《意见》印发,是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的全面系统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等五方面重要举措。
吴付来:目前,我们距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还有11年时间,任务紧迫。《意见》旗帜鲜明地回答党和国家需要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什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清晰明确地给出如何通过发展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意见》是对人民群众期待更高质量教育的有力回应,是对全国教育系统如何开展工作的详细解答,真正做到聚人心、鼓士气、谋发展、求进步。《意见》的出台更加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争做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者、践行者,成长为党和人民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大国良师”。
记者:如何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于发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这不仅仅是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
第一,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建引领,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内涵、做到知行合一,在理论学习与日常实践中涵养高尚师德和教育家精神。第二,要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教书育人各环节。开发教育家精神课程教材资源,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锻炼,引导教师自律自强。第三,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自主发展。激励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努力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等方面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的持续提升。第四,要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激励引领。推动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健全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完善国家和地方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引导广大教师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和实际行动。第五,要营造尊师重教、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社会风尚。涵养尊师文化、提振师道尊严,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着力营造尊师重教、惠师强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吴付来:从教师个体来看,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绷紧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弦,在教书育人上不断创造新业绩、取得新进步。
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培育一批引领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的骨干,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从全社会角度来看,要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了解教师情况,为广大教师办实事、解难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要成为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的支持力量。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作者:王霞 慕振东)
原文链接:http://www.scjc.gov.cn/scjc/rdzx/2024/9/19/97f4317ed11a4316ba5351ffc2ef4e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