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 长路有险夷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
——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出自元好问《元遗山诗集·临汾李氏任运堂二首》。这首诗是当时元好问写给朋友李彦仁的劝慰之作。李彦仁遇到挫折,向元好问请教,元好问以诗回复:“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遇险即欲避,安得皆通逵。”诗的意思不难懂,人生在天地之间,所经历的道路既有坦途也有险阻,如果一碰到困难,就选择逃避,那么还有哪条路能够走得通呢?
元好问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坛盟主,在文学上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提到元好问,还有一句诗广为人知,那就是他写给好友、廉吏李钦叔的:“赤县神州坐陆沉,金汤非粟祸侵寻。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其中的“为官避事平生耻”,成为许多人干事创业的座右铭。
“险夷”的本义是崎岖与平坦。宋代王安石有一篇文章《贺韩魏公启》,韩魏公就是韩琦,文中讲:“毁誉几至于万端,夷险常持于一意,故四海以公之用舍一时为国之安危。”
近日,纪录片《王阳明》播映,系统梳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王阳明就对“险夷”二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实践的。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他被廷杖四十、贬至贵州龙场。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王阳明结合历年遭遇,日夜反省终于“龙场悟道”。他一生经历既传奇又坎坷,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之处就是在濒临危亡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弘道理想,坚守自己的为民抱负。
1916年初,周恩来写给自己的同学好友张蓬仙一组诗《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其中有两句:“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通过回顾与同学砥砺奋进的经历,表达了为拯救祖国而刻苦奋斗的乐观精神。
中华民族经历的艰难险阻可谓多矣,革命年代的长征就是共产党人凭着理想与信仰,将伟大写在了亚洲的原野上,写在了人类的历史上。长征开始时红军一无所有,他们唯一拥有的是对革命正义性的信仰,他们坚信,凭借这样的信仰,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毛儿盖沙窝会议结束后,右路军北上进入茫茫草地。那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未知世界,那是个无人区。“一走进草地,情况就完全变了。天空像用锅底刷过一样,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边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更没有一间房屋。”
余秋里在长征途中左臂负伤,他就这样晃荡着一条断了的胳膊走出草地。为了止痛,他不断地往断臂上淋水,结果伤口腐烂生蛆。在拖着断臂行军200天后,他接受的治疗则是用锯条把断臂连骨带肉地锯下。
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草地,翻过雪山,行程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19日,红军到达陕北吴起。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首先就是因为红军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坚强政治信仰与信念的军队。长征是历史中的奇迹,是对“不可能”的永恒阐释,是无数过去对无穷未来的祝福。正是红军拥有的这股革命的意志,使革命者永远神圣和年轻。
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刘同华)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lzjy/lzyy/202104/t20210416_297470.html
上一篇:《共产党宣言》,红色的起点
下一篇:阿瓦提县:提级审理促案件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