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纪检要闻 >正文

文化之约 | “高行清粹”于成龙

时间:2019-11-13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0

  33.jpg

  《于清端公政书》记载了于成龙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

  44.jpg

  《于成龙行书诗轴》:忆君貌骨似清秋,每爱生涯不裹头。有兴辄同鸡黍客,无家肯为稻粱谋。

  55.jpg

  “高行清粹——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现场。 山西博物院供图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廉政文化资源丰富,要重视做好包括于成龙、裴氏家训等在内的廉政文化资源挖掘弘扬工作,用以涵养党内政治文化。

  近日,在山西博物院,“高行清粹——于成龙廉政文化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于成龙,山河造就的品德,风雨练就的品格,磨砺成就的品行。四十五年修身,清介刚正,卓然躬行,胸怀天下,心系人民。清初出仕,大器晚成,行事谨慎,政务勤勉。二十三载为官,六省七地,宦途所履,兴利除弊,治盗平乱,赈灾免赋,解民水火,颁规定戒,整饬吏治,律己奉公,一生清廉,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展览中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引得观众注目。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品悟治国平天下的要义,深刻体会优良传统,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万般艰难,始终一心为民

  “高行清粹——于成龙廉政文化展”集中呈现了于成龙求学立身、为官治事、教育家人的事迹和著述。于成龙,清初名臣,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以清正廉洁著称,康熙称其“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入仕从知县做起,意志坚定,笃行务实,政声卓著,三次被举“卓异”,卒于两江总督任上。去世后,“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

  于成龙步入仕途的时候,已经45岁,被派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广西罗城任知县。于成龙东挪西凑,凑了点盘缠,与家人告别,坐着雇来的骡车,一路颠簸来到罗城。那时的罗城是蛮瘴之地,顺治年间才被纳入清朝版图,是一座残破不堪的边陲小城。这里治安混乱,在于成龙之前,清廷派遣过两任知县,一位连同其家属、随从悉数殒命,另一位上任不久即弃印逃亡。

  据《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县城只有六户人家,县衙简陋得简直不能称其为衙署,县衙里只有于成龙主仆二人。他向上级知府写信,根本无人理睬。后来连仅剩的一个仆人苏朝卿也走了,只丢下于成龙独自坚守在罗城县衙。

  既来之则安之。于成龙理清了思路,便着手逐步实施他的治理方略。他“插棘为门”“累土为几”,在这里吃、住,办理公务,开始了宦海生涯的第一步。他安抚留下来的民众,废除了不合适的禁令,以诚意感动当地人。他翻山越岭,体察民情;捕捉盗贼,制止械斗;制定保甲,安定民生;鼓励耕种,发展生产;修民宅,建学宫,筑城墙,招流民。几年后,罗城大治,“禾穗被野,牛羊满山”。尽管万般艰难,于成龙始终清廉自守、勤政为民,“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后来,于成龙在回顾罗城七载生涯时写道:“日二食或一食,读书堂上,首足赤露,无复官长礼。夜以四钱沽酒一壶,无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为酒为泪也!”等于成龙离开罗城到外地赴任时,甚至窘迫到没有路费,却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的感人情景。因此,康熙称赞于成龙为“清官第一”。

  “清官”一词最早见于史籍记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所提到的“清官”,和后来人们常说的“清官”不是一个意思,它是指地位显贵、政事清简的官职。

  古时的“清官”,常用“循吏”“良吏”“廉吏”等词语。如司马迁《史记》中即为“循吏”立传,《循吏列传》中记载了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等人的事迹,这些人“奉职循理”“坚直廉正”,称得上是最早的“清官”。“循吏”之名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清正廉洁官吏的固定说法。

  今天常说的形容官员清正廉洁的“清官”一词,实际上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民间。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等塑造了包公等一系列清官形象,“清官”一词在民间流行开来,逐步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出现。到了清代,“清官”成为官方术语,据《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清官”便逐渐取代了“循吏”等词,用以指代清正廉明的官员,并一直沿用至今。

  勤廉二字贯穿于成龙一生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有个于成龙,他在为官时定下《示亲民官自省六戒》,提出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早晚对照,自我检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以身示范树立清风正气,带头以显规则破除潜规则,以正能量抑制负能量,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旗帜鲜明同各种不正之风做斗争。

  “高行清粹——于成龙廉政文化展”有一部刊印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于清端公政书》,是于成龙存世诗文的集成性文集。这部书的第七卷,就记载了于成龙为官时定下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龙抵任两江总督后,写下了《示亲民官自省六戒》,可以说这是他一生勤政爱民、廉洁从政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多年治理地方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在两江总督任内的施政准则。于成龙自己对“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更是时时自省。

  什么是“亲民官”?于成龙认为“朝廷设官分职,而与民最亲莫如州县”。于成龙为什么要提出这六条戒律,是因为他清楚“近来积弊成习,亲民者反以累民”的不良官场风气,于是提出这六条忠告。

  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春平看来,“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从基层知县做起,靠清廉实干一步步做到封疆大吏。尤其是担任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后,可谓位高权重,但他面对诱惑,始终坚持廉洁从政、洁己爱民、低调纯朴,其做人为官风范,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清廉二字贯穿于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仕途之中。”

  于成龙不仅自身清廉,对家人的教育也丝毫不敢轻忽。《于氏族规家训》强调:“所见、所行、所言,当处处以仁存心”,“德足以服人,才足以驭众,言足以解纷”。要求于氏后人世代坚守“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洁”的人生信条。同时告诫后人要勤耕读、尚节俭,“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务宜谦光,不可骄傲”,“种田不离田头,深耕易耨,是其本分”。

  “回顾于成龙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于成龙洁己爱民的风范和良好家风。于成龙卓著务实的政绩和廉洁律己的品行,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高春平说。

  借鉴历史中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历史上关于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思想十分丰富,包含着许多为政用人、做事敬业的深刻道理。

  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古圣先贤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代代传承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丰碑,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近年来,山西围绕于成龙等廉政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为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由山西省纪委、省委宣传部指导创排的话剧《于成龙》入选全国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国方正出版社联合山西有关单位摄制的电视剧《于成龙》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等。

  “对这些廉吏的活动及其事迹流传情况,我们不仅要从文献的角度加以研究,系统收集整理他们的资料,还应当注重发掘保护他们遗留下来的各类遗物、遗迹,包括以民俗、戏曲、楹联等形式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认为,几千年中华文明史积累的廉政文化遗产,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产生过积极进步影响,而且也是新时代培育廉洁文化的重要资源,应当高度重视,深入挖掘。

  可以说,中国历史是丰富的宝库,前人的经历和经验是宝贵的教科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筛选、借鉴,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学到有益的经验,了解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和规律。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有助于领导干部从中体会成败兴衰、荣辱得失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借鉴和运用历史中有关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对历史的最好学习和借鉴就是顺应社会发展前进的方向,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之中。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惟其如此,才有海晏河清,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记者 刘同华 自山西报道)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10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特写 | 一次不打招呼的监督检查

下一篇:兰州市纪委监委通报3起“中梗阻”典型案例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内参 j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