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
“老先生,从来恬淡无妆幌,一声长啸,把拄杖横肩,草鞋贴脚,四海平如掌。”宋代葛长庚的一首词把古人的装束描写得活灵活现。在人们印象中,古代隐士似乎以穿草鞋为时髦,尽显飘逸、洒脱、超然。
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草鞋的编织材料有稻草、麦秸、玉米秸等,有系绳的、有拖鞋样式的,自古以来是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
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草鞋的称谓不同,因不同的草料有“芒鞋”“蒲鞋”“麻鞋”“棕鞋”等称谓。古时,穿着草鞋相当普遍,从皇帝到普通百姓、征夫戍卒、樵夫、轿夫和云游四海的和尚,都与草鞋相伴。
古代名人雅士穿草鞋、写草鞋,都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诗圣杜甫落难成都,生活潦倒,自建草堂,编织草鞋,他的《述怀一首》:“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质朴真切、生动细致地再现了诗人拜见唐肃宗时,脚上穿着沾有斑斑污泥的麻鞋,破旧的衣衫露出两个胳膊肘的形象。如此境遇,诗人不免涕泪交零,真情所至,心中忧虑,有声有色,感人至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在回家路上淋了雨,路人皆觉狼狈,但他却不以为意,顶风冒雨,从容前行。诗人以“竹杖芒鞋”的潇洒,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传递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却依然不畏坎坷、乐观豁达的超然情怀。
古时,一双草鞋承载着生活的百态。“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白居易的《香山避暑二绝》道出了炎炎夏季足穿草鞋的清凉惬意。南宋释普济的《送人游方》则通过草鞋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南有天台北五台,分明记取莫疑猜。话头打失不知处,乞我三文买草鞋。”宋代范成大《催租行》:“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则深刻揭露了催租吏向农民敲诈勒索的丑恶嘴脸。“踏雪访山樵,山樵踏雪去。一路草鞋痕,寻入松深处。”冰天雪地的隆冬,也依然有穿草鞋者。清人赵关晓顺着脚印向前寻觅,直到松林深处,愈觉空灵静穆。
在一些革命纪念馆,草鞋是最常见的文物之一。革命年代,红军战士穿着草鞋,翻山越岭,浴血奋战。“打双草鞋送给郎”“脚穿草鞋跟党走”,父送子、妻送郎参军,都少不了送一双家乡草鞋给亲人。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里,草鞋是必备品,是艰苦奋斗的象征。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草鞋是人们辛勤劳动和勇敢奋斗的结晶,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坚韧和奋进。(永定区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fjcdi.gov.cn/cms/html/fjsjwjw/2024-07-15/16734448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红色印记丨苏区红色娘子军
下一篇:长图丨高考毕业季设宴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