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纪检舆情 >正文

新视野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时间:2019-11-13 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0

  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和提高生产力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些战略目标与工作部署,是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方向和重点,将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优势新动能。

  先立后破,全面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体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力的物质性方面,还涵盖了生产关系方面。”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内容,反映了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相互作用,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范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旧的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推动生产力发展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从而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是一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断协调、冲突、再协调的发展史。实践证明,生产关系要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相协调、相匹配,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与传统的土地、资本与劳动力等规模性生产要素不同,现阶段,以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带来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与组织方式,深刻改变着生产资料、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而需要重塑新型生产关系。因此,新型生产关系是在改革创新的探索和挑战中,不断调整并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最终取代旧的传统的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质态。这就要求生产关系必须发挥好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作用,才能适应并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从生产关系的基本范畴入手,找准调整生产关系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实践中,生产关系调整涉及多个具体方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分配、劳动分工、管理制度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复杂体系。例如,在制度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化市场规则统一,打破地域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透明的制度环境。在组织分工方面,未来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更明确,联动合作更紧密,要更加注重发展跨职业和跨区域的合作模式。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推动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更为科学的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这些探索和变革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

  当然,生产关系的变迁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不是一蹴而就的。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是通盘否定传统生产关系的先破后立,也不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或法律法令来实现。新型生产关系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社会形式进行的一次深刻变革,筛选摒弃那些不适应的部分。例如以优质生产要素带动传统生产要素,以新产业带动旧产业等,通过增量调整带动存量盘活,逐步形成与之相协调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体系。

  多措并举,促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优质生产要素流动得是否顺畅,尤其人才、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是否顺畅,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败。在新型生产关系中,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应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推动要素之间的有序融合和有效共享,为奠定新型生产关系体系提供更加充足、先进、优质的全要素保障和支撑。例如,新型劳动者队伍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又为新型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这种相互促进的有机结合,为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发展基础。

  理论上,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和数据两大效率型优质先进要素构成,二者融合其他生产要素共同推动着创新发展、质量改进、效率提升,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技术的进步是效率提升的直接源头,而数据的应用则通过提供信息分析、优化决策等举措,间接影响着效率的提高。

  技术要素配置方面,主要体现在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赋能。在技术层面,要同时关注弥补短板、锻造长板,并重视通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产业层面,则需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提质优化。同时,需要全方位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包括自主研发、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培养核心人才等多个层面。此外,通用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新型生产关系中要加以重视,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加强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协同创新,实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数据要素配置方面,主要体现在用好数据这种新型生产要素,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各行业实现数字化的升级变革,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重要资源和关键要素。数据要素的引入不仅使企业在决策时更加精准,还能够实现个性化的生产和服务,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过去,企业的决策和运营往往基于经验和直觉,而现在,数据要素的配置使得决策更为科学和精准。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创造更大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促进数据要素的流通,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加速数据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千行百业的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技术和数据的全面融合发展,将带来生产关系的颠覆性变革,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医疗领域,数智技术的运用使得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在教育领域,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化教学得以实现。在交通领域,大数据的模拟应用使得交通系统更加智能高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通过这些变革,以技术和数据为代表的优质先进生产要素,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各行各业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打通堵点,畅通教育、人才、科技的良性循环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之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培育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育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基础支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在新型生产关系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畅通其良性循环,为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需要鼓励源头创新与成果转化,打造技术驱动型的良好创新生态体系。首先,对教育、科研与人才制度进行改革,鼓励源头创新。高校、研究机构、科创企业之间设立转换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科创企业之间自由择业,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制度,提升科创企业持续创新的信心。同时,重视科技服务平台的发展,赋能科研成果转化,打通人才到技术再到科技公司的转化通道。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科创企业的法律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发挥企业服务平台或科技服务平台作用,构建现代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全面梳理对接产学研用各端产业,提高产学研用各生态环节的有效衔接与成果转化效率。

  抢抓战略机遇,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瞄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科技等重点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大批高技术产业,集中力量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高地,以务实举措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注重培养科创型劳动者和创业者,进一步确立科创企业和科创企业家在新时代的社会地位,弘扬新型劳动者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加强国家媒体对科创型企业家事迹的宣传力度。对在新型产业建立、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代表进行表彰,对优秀科创企业家的先进事迹进行集中采访报道,塑造并树立新时代新型劳动者和科创企业家的社会形象。

  坚定不移,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在全球化背景下,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趋势。稳步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不断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提供良好的环境。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首先,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在新发展格局下,要为外商提供更加便利、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例如简化投资手续、提高审批效率、优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外资在中国市场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一环。在全球化竞争中,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优质先进的创新要素汇聚到中国。另外,要建设更加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

  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通过深化交流,可以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的跨境流动,增强互鉴,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全球共同繁荣。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稳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质生产力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将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取得的成功模式和范式展示给世界,形成对外开放和对外输出的双向循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徐晓明】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4-06/18/content_919512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下一篇:广安观潮丨强化以案促改促治 推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内参 j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