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 掌握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正是因为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我们学习实践观点,就是要努力掌握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克服畏首畏尾和胆小怕事的倾向,克服安于现状和不求进取的倾向,不断提升各项工作能力,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一样,没有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实践本身理解为一种现实的和感性的客观活动,因此,尽管他也明确诉诸“感性直观”,但是他把客观对象、感性客体仅仅作为直观的对象看待,并且认为在认识活动的过程中,客观对象是主动的,而人是被动的,从而忽视了人的主体的能动性。
由于实践构成人所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它纳入对事物、现实和社会等诸种客观对象的本质的理解中。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之客观真理性的标准,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和根据,是变革社会的根本手段,是理解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现象的钥匙。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不仅揭示了实践在现实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而且揭示了实践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说明科学的实践观不仅具有世界观的职能,而且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职能。正是因为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哲学既有的认知逻辑、体系结构和历史使命,实现了人类认识史的伟大变革。
此后,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恩格斯认为,推动近代哲学前进的动力不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使得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了可能。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推动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这些观点不仅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从多个维度阐述了实践的内涵。一般认为,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首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从实践活动的过程来看,实践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目的支配下的有意识的活动,但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实践活动包含精神活动,但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从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来看,构成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方式或手段等三个要素都是客观物质性的。从实践活动的结果来看,精神活动是主观性活动,只存在于人脑之中,不能直接改变客观现实;而实践活动则必须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甚至创造出客观世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其次,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有客观实在性,然而,动物只是按照它的生命需要来本能地、被动地、消极地适应自然,因此不具有能动性。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有一定的目的性,按照自己的意识和目的去改变环境,在客观世界中打下自己的烙印。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体现。人们在从事某项实践活动之前总是要预先制定出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预计结果,并通过特定的物质手段来引起其具体形态的变化,最终达到人的目的。
再次,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从事的社会性活动,而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的活动。同时,人的实践能力、对象、手段、水平、规模和结果,都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每一时代的人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当其走上历史舞台时都会遇到前人所创造的既得的实践成果,人们只能以此为前提和出发点开展创造活动,不可能脱离这一客观条件而凭主观愿望进行创造。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实践活动发展的继承性是形成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连贯性的客观基础。
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人们对于实践能够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作为与认识的“知”相对应的概念,被称为“践行”“行”等,被认为是一种道德修养或人格修炼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范畴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在他们看来,实践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或精神活动方法,而是内含着人们进行实验和工业活动的一种方法。列宁也强调:“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并根据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基本理论作出系统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认为,社会实践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基本的形式:物质生产的实践、社会政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的实践。对社会实践三种基本形式的概括,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内容,使实践作为哲学基本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和具体,而且为我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极大地完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理论。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首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人类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作为生命个体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必然依靠自然界为其提供生活资料;然而,自然界不可能自动地、直接地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作为自然界特殊的生命体,只有通过能动改造自然的活动,才能生产出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活资料。所以,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第一个前提,决定着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人们在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这样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特有的第二个需要,即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物质生产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与自然界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生产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其次,社会政治实践是由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决定的改造和创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服务。人类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有限性,决定着人类只有通过群体合作的方式才能生存和发展,从而构成人类社会。不同的生产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存在方式。经济关系是社会的基础,政治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可以说,社会政治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再次,科学文化实践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对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政治实践的认识和反映。科学作为观念形态,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生活的反映和活动的记录,体现了要确立不同于自然和生物本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要求。科学文化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政治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已知与未知、无序与有序、现实与理想等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政治制度安排的人们提供合理的精神支持和价值关怀。
我们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既要认识到三种社会实践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替代性,注意发挥各自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要认识到三种社会实践形式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使它们协调有序,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坚持实践思维和实践方法
坚持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做到以下三点。
做实践的有心人。在实际工作中,能不能做一个实践的有心人,工作效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确立实践思维,做实践的有心人,积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概括新观念,创造新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在实践中汲取营养,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认识到,经典作家的思想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才能得到发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具有了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实现了高扬“主义”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
百年奋斗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当代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不畏风险的开拓精神、不惧挫折的创新精神、不怕困苦的担当精神,勇于实践、敢于实践,用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坚毅笃行的干劲,推进各项工作。
要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认识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法,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错误思想。
必须认识到,人的大脑不是一块白板,人的认识总是以已有的概念、经验或知识为基础,这些概念、经验或知识既有可能成为获得新知识的起点或工具,又有可能成为人们获得新知识的束缚或障碍。因此,要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学会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已有的一切,实现自我超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阮青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4-03/26/content_915634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方圆谈丨为子孙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