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叙事丨赓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六朝博物馆的建设故事。“颗粒归仓、守护城墙”,8年来他们将流落在外的明城墙砖一块块征集起来,收回了40多万块。习近平总书记凝神静听,叮嘱宋燕、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新时代以来,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代表委员深入交流、共话文化传承发展大计: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勉励“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倾心交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彰显了一以贯之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介绍,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打造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未来,他将在全球100座城市打造100座“丝路金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此前,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谈到,云冈石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将坚持保护第一、加大科技力度,在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传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两会会场内,“文化”是热词。会场外,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今年春节期间,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接续上演;潮汕英歌舞、重庆铜梁龙舞等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民俗活动刷屏走红;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展出近4000件套文物;黄梅戏、昆曲等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加持,在社交平台上受到很多年轻人喜爱,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活力……近年来,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2024年全国两会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凝心聚力、团结奋进,推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这其中,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广大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眼新的文化使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与部署,“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等。不少代表委员共同聚焦文化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4位委员作大会发言。徐晓兰委员代表致公党中央发言时建议,“持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开展音乐节、艺术街区等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鼓励国潮风与非遗产品、老字号相结合,加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宣传”。此前多位代表委员还提出“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优化传统文化教学,把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有成效”“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更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出台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政策,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提质增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意见建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阔步春风里,奋进新征程,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赓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不断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兰琳宗)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4-03/08/content_914825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