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廉洁文化 >正文

陈独秀一生创办报刊

时间:2019-11-13 来源:秦风网 作者:佚名 0

  唤起爱国精神

  1903年5月17日,陈独秀在安庆藏书楼举行慷慨激昂的爱国演说会,遭到反动腐败的清政府的“严密查拿”。他逃到上海,找到原《苏报》主编章士钊相议筹办《国民日日报》,继续宣传民族民主革命。8月7日,《国民日日报》创刊。

  他俩居住在昌寿里的一间小阁楼上,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是衣履不整、蓬头垢面,朋友们便送给他们“天生乞丐”的雅号。《国民日日报》吸取《苏报》的教训,文字迂回,论调舒缓,但鼓吹排满革命的宗旨不变,故深受读者欢迎,有《苏报》第二之称。

  12月1日,《国民日日报》被迫停刊。章士钊对这段经历极为珍视,1941年5月,陈独秀还欣然赋诗遣怀寄兴:

  我与陈仲子,日期大义倡。

  国民既风偃,字字挟严霜。

  格式多创作,不愧新闻纲。

  当年文字友,光气莽陆梁。

  同年底,陈独秀又回到安庆,与好友房秩五、吴守一等相商,创办一份《安徽俗话报》。吴、房二人积极响应,并议定陈独秀主编。安徽知名人士胡子承从中联络资助经费,并将社址设在芜湖科学图书社,承担发行任务。当时,芜湖没有印刷厂,他又和章士钊相商,所编报纸由章士钊交上海东大陆书局印刷。

  1904年3月31日,《安徽俗话报》创刊。陈独秀为这份报纸吃尽了苦头,一人独处科学图书社的阁楼上,旧式阁楼为砖木结构,临街一扇小窗户,屋顶一片亮瓦,光线晦暗,冬冷夏热。他几乎每天都在这间阁楼上,无日无夜地工作。他说,这份报纸既要贴近民众,就不能“之乎者也矣焉哉”,而要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写出来。《安徽俗话报》正是遵循这样的方针,所以才名列全国白话报之首,有“最开风气”的赞誉。

  《安徽俗话报》未办几期,另外几人纷纷离去,惟陈独秀一人独立撑持。18年后,他在为《科学图书社二十周年纪念册》撰写题词时,还充满情感地回忆:“我那时也是二十几岁的少年,为革命感情所趋势……日夜梦想革新大业。何物臭虫,虽布满衣被亦不自觉。”

  1905年9月,《安徽俗话报》办到第23期便自动停刊。还有资料忆及,1906年夏和1911年12月,陈独秀还参与创办《安徽白话报》和《安徽船报》,只是未有确切的佐证,姑而存疑。

   倡导民主与科学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由上海迁至北京。1920年2月,陈独秀回到上海,《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创建共产党,它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新青年》停刊。

  《新青年》风行全国,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他也因编辑《新青年》而名垂青史,功盖华夏。《新青年》整整哺育了一代青年,其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每每忆及此事时,他们往往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慨之情。

  恽代英曾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象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

  《新青年》在倡导科学与民主方面,作了开拓性的贡献。但是,却又有约在先,“二十年不谈政治”,况且它是月刊,出版周期长。于是,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在北大文科学长室召集李大钊、张申府、高一涵、高承元等开会,议定创办比《新青年》“更迅速,刊期短,与现实更有直接”的刊物,“这便是于12月22日创刊的《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出版到二十五号后,他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入狱,李大钊也遭反动派通缉,不得不离京避难。《每周评论》改由胡适编辑。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终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

   宣传社会主义

  1920年5月,陈独秀编辑《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这时,他的思想已经发生质的飞跃,开始自觉地意识到工人阶级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蔡和森将他的这一转变,称之为“由美国思想变为俄国思想了,宣传社会主义了”。8月15日,他和李汉俊主编《劳动界》周刊,这是一份劳动工人的报纸,主要任务是“改良劳动界的待遇……好叫本刊成一个中国劳动阶级有力的言论机关”。1921年1月23日,他到广州后,《劳动界》便停刊了。

  他和俞秀松、李汉俊等,还与上海工商联谊会合办《伙友》周刊。其宗旨如他在发刊词中所说:“(一)诉说伙友们现在的苦恼;(二)研究伙友们将来的职务。”后来,工商联谊会违背办刊宗旨,且于第六期出版后,宣布与陈独秀断绝关系。

  他在《劳动界》和《伙友》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都无一例外地宣传劳工神圣的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启发工人争取正当权益,号召工人组织自己的工会。《劳动界》和《伙友》深受工人欢迎,上海杨树浦电灯厂工人给陈独秀来信说:

  “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我们苦愤的工人,有话可以讲了,有冤可以伸了,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啊!”

  1920年11月7日,他在上海创办了《共产党》月刊,指派李达担任主编。他在发刊词中号召:“一切生产工具归生产劳动者所有,一切政权归劳动者执掌,这是我们的信条。”毛泽东读过这篇短言后,极为赞赏,他在给远在法国的好友蔡和森的信中说:

  “党一层,陈仲甫(即陈独秀,作者注)先生等已在进行组织。出版物一层,上海出的《共产党》,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共产党》月刊被各地党组织列为必读教材,最高发行量已达5000份,为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作出了积极的思想动员和舆论准备。

   “托派”报刊时期

  1930年3月1日,陈独秀创办《无产者》。他不仅是《无产者》的主编,而且,几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9月5日,他又创办《火花》,接着又创办《校内生活》。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写下大量的文字,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所谓国联袒护日本侵略中国的阴谋,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还在《校内生活》上撰文,针对“笼统的反日和对日宣战、救国、爱国,都是救资产阶级的国”的言论展开无情的批判。

  陈独秀很想站在抗日运动的前列,1931年12月5日,《热潮》周刊应运而生,这是他一生中所创办的最后一份刊物,他为之题写刊名,并在《发刊词》中说:“二十世纪是两种热潮的世纪,一种是广大的劳苦饥寒奴隶向一班寄生虫算账的热潮,一种是几十种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算账的热潮……两种热潮之合流终要把全世界洗刷一新。”

  他常以“顽石”“三户”的笔名发表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他所发表的评论文章12篇,时事短评102篇。《热潮》只出版发行7期,上海“一二八”抗战后,便停刊了。

  “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陈独秀晚年的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晚年,他僻居四川江津,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全家的生活,除朋友和学生资助外,则以稿酬弥补。尽管他年老多病,仍要兼《时事新报》名誉编辑,每日为之撰稿,以微薄的稿酬,聊补家用。


原文链接:http://www.qinfeng.gov.cn/info/1874/143401.htm

上一篇:“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去世 曾多次造访北京

下一篇:到田间地头为百姓解难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内参 j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