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学家。历任海宁节度判官、刑部侍郎、赣州知州、平江府知府、右丞相等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句,饱含着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成为一名忠义正直、报效国家的男子汉,是文天祥从小立下的志向。公元1256年,21岁的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答对论策,一气呵成。考官王应麟看到试卷后赞叹:“此人忠肝义胆好似铁石,能选拔到这样的人才,真是可喜可贺。”宋理宗选拔他为进士第一。
文天祥为官后,忠耿不阿,他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37岁时辞官。公元1273年,文天祥再次被起用,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见到了前宰相江万里。江万里赞赏他的志向气节,与他谈论国事,无比感伤:“我老了,治理国家的责任,就在你了,望你努力。”
公元1275年,蒙古大军压境,长江上游告急,朝廷号令天下兵马勤王。时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诏痛哭,之后捐尽家资作为兵饷,召集万余志士,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漫漫长路。当年四月,文天祥领兵下吉州;八月,抵达临安,驻兵西湖,以护卫朝廷。
面对朋友“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的劝告,文天祥凛然道:“我也知道是这样,但国家养育臣民300多年,如今情况危急,我只恨自己力量不够,愿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义之士知道后能奋起保卫国家,大家团结一致,定能让国家稳固。”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让他把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作为自己的使命,即使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次年,元军扫荡至临安城外三十里的皋亭山。不久,宋军投降,宰相逃走,危难之际,朝廷急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令他身入元军大营议和。文天祥临危不惧,认为“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毅然领命出使元军,希望借议和稍缓时间,给朝廷以转移之机。面对虎狼一般的敌寇,文天祥义正词严,宁死也不屈服于敌人的迫降:“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元军上下震悚,将他扣留,打算押往北方。
行至镇江,文天祥趁夜逃走,之后重召旧部,再举义旗。他率领义军收复了不少城池,威名震动江南。在颠沛流离的四方转战中,他的母亲和儿子感染瘟疫去世。他的妹夫孙栗和彭震龙起兵勤王,也都为国殉难。在“家人半分合,国事决存亡。一死不足道,百忧何可当”的情况下,文天祥对国家的忠诚却愈发坚定。
公元1278年,由于孤军无援,文天祥在五坡岭遭元军袭击被俘。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将张弘范处,拒不跪拜。张弘范又以优礼相待,文天祥亦毫不动心。张弘范令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抄录自己的《过零丁洋》一诗以示之。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深受感动,不再强逼。
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他绝食求死,没能成功,后被囚禁在兵马司的大牢里。在狱中,文天祥写下《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种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在太平时节表现为奉献不息的赤诚忠心和清白无瑕的人格操守;在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则迸发出为救国救民舍生忘死的壮烈情怀。
为了逼降文天祥,元朝统治者想尽了一切办法。无论是经受牢狱之灾的威逼,还是面对物质的百般利诱,文天祥毫不屈服,不为所动。
公元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诱以中书宰相之位。文天祥愤而拒绝。忽必烈问文天祥想要什么,文天祥慨然答道:“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慷慨就义,临刑前他向着南方拜了又拜,然后从容殉国,时年47岁。在收拾遗骨时,人们于衣带中发现了他留下的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身为南宋宰相的文天祥,面对强虏,国势危急,斥责奸雄,力主抗敌,精忠报国,救民水火;身陷敌营,拒绝招降,节操高尚,宁死不屈,不愧社稷,不负百姓。
(维宏)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70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辽朝“国宝臣”萧孝穆
下一篇:宋慈:以证据为本 用事实说话